近日,我院汪顺玉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版发表题为《文本挖掘助推知识体系建构》的高水平学术文章(2025年4月10日07版)。文章立足数字时代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深刻变革,系统阐释了文本挖掘技术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的突破性价值,为学科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转型提供了前瞻性视角。
文章指出,随着互联网与学术数据库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呈现指数级增长与跨学科融合态势。海量电子文本资源——包括学术文献、专业著作、研究报告及课程资料等——的开放共享,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基础,也对传统人工阅读、归纳的知识整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面对动辄百万量级的文本数据,传统方法易受样本偏差、主观判断及效率限制等掣肘,难以精准捕捉学科核心概念的动态流变、理论范式的演进规律及多维知识网络的深层关联。
针对这一困境,汪顺玉教授从技术基础和应用前景两个方面,阐述了以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为核心的文本挖掘技术。文章强调,在数字人文研究蓬勃发展的当下,文本挖掘技术既是应对“信息过载”的破题之钥,也是推动学科知识体系从“经验归纳”向“智能建构”跃升的重要引擎。其应用将深刻影响学术研究范式,为人文社会科学与数字技术的交叉融合开辟新路。
据悉,《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第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
汪顺玉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外学者”领军学者,省级人才;陕西省社科联特聘研究员,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翻译教育联盟语料库研究会副会长、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科带头人。汪顺玉教授团队长期深耕数字人文与语言学研究领域,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庆市教委教改重点课题、教育考试院课题10 余项;在《外语教学》《英语研究》《重庆大学学报》《上海科技翻译》《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 13部。学术兴趣包括语言测试与评价、文本挖掘与话语研究、学术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