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029-85628042

学院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红旗下的国际友人系列讲座”在西京学院举行 埃里克・福斯特讲述斯诺夫妇的中国情结

发布时间:2025-11-14 浏览量: 作者:​李甜铠

11月13日14:00-16:00,西京学院工程舫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红旗下的国际友人系列讲座”首场活动--《我的姑姑和姑父:海伦・斯诺和埃德加・斯诺的中国情结》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由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委员会主办,特邀海伦・福斯特・斯诺之侄、长期致力于中美民间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国际友人埃里克・福斯特(Eric Foster)主讲,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主任、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主持。西京学院300余名师生共赴这场跨越世纪的“红色记忆之约”,共同探寻斯诺夫妇与中国的深厚情谊。

作为斯诺家族的直接后裔(海伦・斯诺6位直系后代之一),埃里克・福斯特秉承先辈遗志,25年间足迹遍布30余个国家,2010年定居北京后,更成为斯诺精神的“践行者”。

传奇人生:在风云岁月中书写正义与热爱

1931年,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在上海相识相恋,彼时的上海虽处于动荡之中,却见证了两人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埃德加・斯诺深入陕北苏区,耗时四个月采访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世界真实展现了中国红军的面貌;海伦・斯诺则紧随其后奔赴延安,完成五次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的深度访谈,撰写《走进红色中国》,并积极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为中国革命注入国际视野。

斯诺夫妇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他们的北平住所成为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秘密联络点,为学生领袖提供庇护与支持,间接推动了西安事变的爆发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海伦・斯诺发起的“工业合作社”运动,将失业工人组织起来,在抗战时期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这一模式后来还被印度等国借鉴,惠及数千万民众。

精神传承:以家族遗志续燃友好之火

埃里克・福斯特分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家族故事:埃德加・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经典照片时的巧思、海伦・斯诺深夜逃离西安奔赴延安的艰险、斯诺夫妇与宋庆龄等中国友人的深厚情谊。他提到,自己耗时多年整理史料,即将出版的著作将全面呈现斯诺夫妇的历史成就,延续他们搭建中美民间桥梁的使命。

作为长期扎根中国的国际友人,埃里克・福斯特表示,斯诺夫妇用文字与行动打破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对真理的追求,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的家族与中国的联结从未中断,传承他们的遗志,促进中美人民的相互理解,是我不变的初心。”


为媒:让红色精神赋能育人之路

埃里克・福斯特现场展示了百余张珍贵历史照片,从斯诺夫妇在杭州的合影到延安时期的革命场景,从“一二・九”运动的学生示威到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画面,每一幅都引发师生的强烈共鸣。师生围绕斯诺夫妇的历史贡献、中美民间交流的当代价值等问题踊跃提问,埃里克・福斯特逐一细致解答。

讲座现场,西京学院学子化身“红色文化记录者”,用笔记、摄影等形式捕捉核心信息,将讲座内容转化为实践成果,英语专业整理双语素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探讨文化传播价值,新闻、电子信息等专业聚焦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践行“听讲座、深思考、强实践”西京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让学生在红色文化浸润中树立理想,在国际视野拓展中明确方向。

“斯诺夫妇的‘中国情结’,本质是对正义的追求、对人民的共情。他们‘以笔为刃、以行践诺’的精神,与西京学院‘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作为应用型高校,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更要通过这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国际格局。”胡宗锋教授表示。

“西京学院举办此次系列讲座,不仅是对红色历史的传承,更为新时代中外民间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意义深远。”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代表评价。

埃里克・福斯特走访、参观位于西京学院科研楼的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

陕西电视台采访埃里克・福斯特与胡宗锋

据悉,“红旗下的国际友人系列讲座”是西京学院打造的特色文化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国际友人、历史见证者及其后代,挖掘红色国际主义精神内涵,助力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厚植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委员会书记常晓娟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与国内外斯诺研究机构的合作,围绕斯诺精神组织实践活动,依托学院优势,推动《红星照耀中国》《走进红色中国》等经典著作的青年化解读与传播,让跨越世纪的中外友谊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高校力量。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Copyright © 2020 Xij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2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