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至7日,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与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罗宾・吉尔班克教授应邀到访中国海洋大学,为其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两场高质量文学翻译专题讲座。讲座后,两位教授还参与了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为现场师生搭建了深度探讨文学翻译的学术平台。

胡宗锋教授:以“文心相通”解锁地域文学翻译密码
11月6日14:00-16:00,胡宗锋教授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外语楼N314教室带来题为“文学翻译中的文心相通”的讲座。该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是学校“百川讲坛”系列活动之一。


作为长期深耕英汉互译领域的资深学者,胡宗锋教授拥有40余年翻译实践经验,出版英译作品30余部、汉译作品20余部,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发表翻译类散文和小说300余篇。2024年,他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成为当年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学者。
讲座以地域文学翻译为核心,结合自身丰富实践,深刻阐释了文学翻译的核心要义。他提出,尽管汉英语言体系与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只要实现“文心相通”,就能达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同时,他针对人工智能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指出,AI虽能产出海量文本,却在精准传递文字神韵上存在局限,恰如古人所言“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罗宾・吉尔班克教授:解析陕西文学翻译的跨文化传播之道
11月7日8:00-10:00,罗宾・吉尔班克教授接续开讲,以“陕西文学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为题分享研究成果。本次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纳入学校“海大人文讲坛”系列。


罗宾・吉尔班克教授是英国中世纪英语文学博士,深耕陕西文学翻译二十余年,曾任西北大学英美文学专家,现任西京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他出版专著5部、译著30余部,代表作包括贾平凹《土门》、陈彦《装台》、杨争光《我的岁月静好》、弋舟作品集《黄金》等经典作品的英译版本。凭借在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荣获“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四十位外国专家”“西安荣誉市民”“三秦友谊奖”等多项荣誉。
讲座中,罗宾教授系统介绍了自己与胡宗锋教授联合构建的“胡-罗合作翻译模式”。以《装台》英译实践为例,深入剖析了陕西方言与地域文化元素的翻译难点,并提炼出文学翻译的核心原则:真实性原则、术语一致性原则、忠实传递作者意图原则、兼顾读者接受度原则。同时,他还分享了为提升文学翻译专业化程度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为现场师生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
学术延伸:深度参与专项交流活动
两场讲座结束后,胡宗锋教授与罗宾・吉尔班克教授还应邀参加了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组织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题报告会,同时参与博士沙龙活动。在交流中,两位教授围绕文学翻译研究、项目推进思路等话题与现场学者、博士生展开深入探讨,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