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的学术界,有这样一位教授,他以翻译为笔,以文化为墨,绘就了一幅幅跨越中西的文化交流画卷。他,就是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陕西斯诺研究中心主任、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近日,胡宗锋教授接受西安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金秋生活》专访,讲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在翻译领域辛勤耕耘的故事。
胡宗锋教授的翻译生涯始于大学时期。1979年,他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从此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期间,他就开始尝试翻译工作,并在毕业那年发表了第一篇译作。这份对翻译的热爱和执着,伴随他走过了研究生阶段,也奠定了他未来学术生涯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胡宗锋教授被分配到陕西的眉县中学任教,在教学的同时他从未放弃对翻译的追求。一边教学,一边继续自己的翻译实践,他的译作逐渐增多,影响力也日益扩大。1988年,在完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学业后,他顺利进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工作,实现了自己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梦想。
在西北大学的讲台上,胡宗锋教授一站就是几十年。他辛勤耕耘,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外语人才。同时,他也从未停止在翻译领域的探索。80年代,大量国外书籍被翻译成中文引入国内,胡宗锋教授也着手完成了多本译作。他的英译汉作品流畅自然,但首次尝试汉译英时,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他大量阅读英文原作,不断积累,逐渐掌握了汉译英的技巧。
在翻译实践中,胡宗锋教授遇到了英国中世纪文学博士罗宾·吉尔班克。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长达17年的合作。他们合作的第一部汉译英作品是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这部作品在美国一家知名刊物上发表后,反响热烈。从此,胡宗锋教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陕西优秀作家的作品,致力于将陕西文学推向世界。
2008年,陕西省翻译协会启动了“陕西文学对外翻译计划”,胡宗锋教授作为协会主席,带领翻译团队全力投入陕西作家群作品的对外翻译。至今,已有2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并在海外出版。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陕西文学的魅力,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胡宗锋教授的翻译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2024年,他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这一年,退休后的他又被聘为西京学院外语学院院长,继续为外语教育和翻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带领下,西京学院首开翻译专业硕士点,为更多热爱翻译的学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
胡宗锋教授表示,翻译不仅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了解世界、沟通中西的桥梁。通过翻译,他能够打开一扇窗口,同时了解国外的东西,也对国内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他相信,只要身体健康,就会一直做下去,为中西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宗锋教授以他的翻译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使者。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翻译事业,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更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