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029-85628042

学院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中国地域文学、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分论坛暨《黄金》《我的岁月静好》《古都新韵》英文版全球首发仪式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25 浏览量: 作者:何虹柳

4月24日,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陕西省翻译协会、西京学院承办的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中国地域文学、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分论坛暨《黄金》《我的岁月静好》《古都新韵》英文版全球首发仪式,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7B厅圆满举行。我国翻译界著名学者穆雷,河北省翻译协会会长李正栓,中国“资深翻译家”、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甘肃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王谋清,“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张荣、付欣,“无本译写研究”提出者刘晓峰等西北五省翻译界多位专家学者莅临现场,英国、埃及、西班牙等国汉学家、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与文化外译领域研究学者、高校师生、翻译从业者等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全国10 余省市区的 100 余位专家学者及师生齐聚线下主会场,线上也有众多学者围绕主题展开热烈探讨,这种创新模式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学术资源的跨时空共享。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翻译行业工作部副主任杜楠、英国查思亚洲出版社CEO王英、西京学院副校长黄文准、甘肃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王谋清等领导出席活动并分别致辞。

杜楠指出,《黄金》《我的岁月静好》《古都新韵》三部作品英文版的全球首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成果,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窗口,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王英对译者们给予高度赞誉,称他们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与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让海外读者能跨越语言障碍,领略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坚实的桥梁。同时,她着重介绍了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文学图书品牌东书坊(StoriesfromChina),该品牌致力于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推向世界舞台。

王谋清表示,三部作品以细腻且生动的笔触,全方位展现了华夏大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英文版问世为国际读者开启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多元文化的窗口,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深度的交流与相互借鉴。

黄文准表示,三部作品是展现中国文化的佳作,英文版问世更是文化传播盛事。他提到,西京学院一直以来都重视文化交流与人才培养,愿与各方携手,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助力更多优秀文化成果走向世界,为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论坛上,最受瞩目的当属鲁迅文学奖得主弋舟的短篇小说集《黄金》、著名作家杨争光的长篇小说《我的岁月静好》,以及著名作家白阿莹的文化散文集《古都新韵》三部文学作品英文版的全球发布仪式。

这三部作品的翻译团队阵容强大。胡宗锋教授担纲《黄金》与《我的岁月静好》的翻译工作;英国汉学家、翻译家Robin Gilbank教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四十位外国专家”之一,不仅参与了三部作品的翻译,还负责审校工作;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译审、博士生导师苏蕊教授,共同负责《黄金》与《古都新韵》的翻译工作。三位教授历经多年潜心打磨,终成佳作。

《黄金》《我的岁月静好》《古都新韵》风格独特、各具魅力,从多元视角呈现出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与思想深度。此次英文版的发布意义深远,它不仅为海外读者搭建起了解中国社会变迁、历史脉络与人文风情的桥梁,更标志着中国地域文学在系统性走向世界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且重要的一步。

在作者、译者发言环节,《黄金》作者弋舟指出,英文版问世意义非凡,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作品迈向更广阔世界的关键一步,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他希望,国际读者能透过《黄金》细腻的文字、跌宕的情节,真切感受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他表示,未来会不断深耕创作,努力跨越文化隔阂,用文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创作出更多能引发全球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西京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霍蛟飞代表学校向《我的岁月静好》作者及译者团队致谢,强调英译作品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古都新韵》研究者、陕西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会会长段建军指出,白阿莹先生以独特视角展现古都西安的今昔风貌,

英文版问世能让世界感受中国古都的文化魅力,让更多人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顺玉,资深媒体人、知名小说家赵命可,埃及汉学家、西北大学中东所外籍专家艾小英分别对三部译著进行了介绍,肯定了译者传播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并对其海外出版发行表示祝贺。

胡宗锋、Robin Gilbank、苏蕊分别分享了在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探索历程与内心感悟,让大家得以了解翻译背后的艰辛与乐趣,领略到翻译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胡宗锋教授表示,翻译是一场跨越语言鸿沟的文化接力,翻译家们需要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文化的敏锐洞察,将这些充满中国韵味的作品精准转化,让世界能读懂中国故事。

随后,论坛特别设置的“五方访谈”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作家、译者、出版人、研究者、评论家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地域文学、文化出海的机遇与挑战”这一深层次命题展开热烈讨论。访谈环节由《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赵梓希主持。

作家杨争光、弋舟分享创作心得,强调地域特色是文化出海的关键。译者胡宗锋、Robin Gilbank、James Trapp、Susan Trapp指出翻译需精准传达文化内涵。研究者冯正斌从学术角度剖析机遇与挑战。评论家穆涛认为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出版人董云梅、David Lammie则谈到出版传播的重要性。各方观点碰撞,深入探讨了中国地域文学、文化出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诸多有益思路,也为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中国地域文学、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论坛作为专题论坛的核心板块,各专家、研究者分别进行主旨发言,精彩纷呈。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魅力,为文化“走出去”探索出了创新路径。从作家的文学创作,到译者的语言转化,从学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再到出版行业的广泛传播,与会嘉宾通过多维对话,再次证明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作用。它让文化的血脉跨越语言的边界,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蓬勃生长。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Copyright © 2020 Xij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2719号